

在海—Yeungs
。環境教育自由工作者
。台灣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系畢業生
。曾於菲律賓研究世上最大的魚類——鯨鯊
。曾於台灣的環保團體工作
。海洋生態導賞員
。潛水員
於2009年開始實踐環保生活,認為「支持環保是一種生活態度」;熱愛大自然,上山下海,最愛海洋生態,畢業於台灣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系,曾於菲律賓研究世上最大的魚類——鯨鯊,近年自發在香港記錄寄居蟹的品種;曾修讀海洋生態旅遊證書課程;是一名潛水員;2012年開始淨灘,關注海洋垃圾污染議題,曾於台灣的環保團體工作,參與台灣的海洋廢棄物調查及海洋環境教育工作,為小學、中學、大學舉行相關講座、淨灘體驗及教育營;近年亦於香港投入不同的環境教育活動,希望透過分享及教育讓更多人認識海洋生態的豐富及美麗,大自然的美好,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,一起守護環境,享受過環保生活的樂趣。

著作

曾參與書目
採訪回顧
香港常見海洋生物
海洋有很多奇妙和有趣的生物,就讓我們先認識一下牠們吧!

小丑魚
相信大部份人都是因為電影《海底奇兵》的MO仔而認識小丑魚,但香港常見的小丑魚其實是不同種的克氏雙鋸魚。小丑魚常與海葵共生,是地域性很強的魚類,有時會為了保衛家園而驅趕游近的人類。有研究指出防曬跟全球暖化都會影響小丑魚的健康。

角眼拜佛蟹
是一隻可以迷倒3到80歲的可愛小螃蟹。牠們的眼睛有著長眼柄,在吃東西時會一直揮動自己的螯,先在泥灘上夾食物,放進嘴巴,再舉高雙手,這個過程不斷重複,有一種在拜佛的感覺。牠們另有一個名字叫切腹蟹,因為他們平日的動作既像拜佛又像切腹。

招潮蟹
退潮時常見牠們在泥灘上打架、吃東西,還有像是呼喚潮水一樣一直舉起牠們的大螯。雄性會有為人熟識的大小螯,大螯是用來求偶、打架,不能進食;而雌性有著兩隻小手。雖然雌性有兩隻小手進食,比雄性多一隻,但體型上還是雄性大得多。

飛白楓海星
香港常見潮澗帶海星,退潮時常大規模出現在沙灘上,被喻為「地上的星星」或「掉進海裡的楓葉」,因外形跟楓葉相似而得名。一般是五隻腕足,偶見四、六或七隻腕足的個體,再生能力強,腕足被切斷後可再生。退潮時偶爾會鑽進沙灘以 保持水份並留下星星的痕跡。
